代禱事項最新的文章

代禱事項

1. 為4月份開辦「全人健康之挑戰」活動,旨在改善和發展身心社靈方面的健康,為陸亮導師預備,並為參加組員、導師及義工參與禱告。
2. 為4月份及5月份舉辦智能手機學習班,讓有需要的組員學習手機的基本使用方法,使他們更能與小組和社會資訊連結,求神賜智慧給導師們,編排不同的內容,以滿足組員的需求禱告。
3. 4月26日及5月10日晚將會舉辦《鬼附與精神病 — 同行者研習班》。求主使用是次講座,讓教牧同工、教會團契導師及專業助人工作者得到適切的支援,學習有智慧地去牧養和照顧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又求主保守籌備過程順利。

最新的文章

社交健康 網絡社群

陸亮博士 (義務總幹事)

        進入科技時代,現在與別人溝通,不單可以親身接觸,也可以透過智能手機或電腦上建立的網絡社交平台,隨時隨地在網絡世界上與他人聯繫。過往經歷三年新冠肺炎,限制社交上親身接觸他人的時候,愛協團契(團契)透過Zoom的平台繼續維持小組的聚會,能夠在網上彼此見面、傾談、分享學習及代禱。而舉辦一些講座的時候,透過YouTube或Facebook的直播,小組的弟兄姐妹也可以一同在網上收看學習。而建立WhatsApp 的網上組群,也增強大家的關懷、溝通及代禱。

        在這些已建立的人際關係及社交網絡下,網上的社交媒體確實帶來很多的好處。在不受時間、地域、經費的限制下,我們透過它們與不同的社交組羣溝通,獲得的社會支持已成為現世代人不可或缺之部份,並取代相當程度的面對面溝通。網絡交流能減低個人的孤獨感,促進情感交流,有益於身心健康;加入網絡社群,建立歸屬感,能被尊重及得到自我肯定;而透過網絡交換知識及資訊,也能解決生活上的瑣事,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不過,如遇上重大事故及困難時,網絡群組並未能發揮重要功效,因複雜的情緒及深情的安慰難以用筆墨形容,始終不及面對面溝通和抒發來得深入及親切。所以,在慣用網上溝通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直接電話聯絡或親身見面的重要性。

        網絡上的溝通,常見在使用WhatsApp群組溝通的時候,因多數用文字,可能大家演繹不同,有機會造成一些誤會,特別在情緒不太良好的時候,在網絡上互相埋怨,甚至謾罵。加上文字成為記錄,不能移除,大大破壞了彼此的關係,亦對其他組員造成負面的影響。

有見及此,團契也特別提醒大家留意使用WhatsApp 的守則,在此也温馨提示一下:

「基督教愛協團契」歡迎會員、組員、導師及義工加入本團契建立的各WhatsApp組羣,但需遵守以下規則︰

1. 必須是愛協登記會員、組員(不包括非登記組員及新人),導師或義工。
2. 遵守愛協會員或組員約章、權利和義務。
3. 分享內容應是鼓勵性,並且不可以有反基督信仰的內容。
4. 必須彼此尊重,不可以有謾罵及攻擊性的言論。
5. 請不要傳送大量的圖片或影音圖片(因為體諒有人的手機容量及速度有限,建議以3幅為限)。
6. 盡量在上午8時至晚上10時內作溝通,以免防礙他人休息。
7. 如不遵守上述常規及不聽從勸勉者,會被除去愛協屬下羣組的資格有一些組員可能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一些組員可能還未能善用以上常用的網上平台,團契會周期性舉辦實用班,幫助大家學習更有效使用網上平台功能,建立更好的社交網絡能力。
另一方面,凡事有利也有弊,因社交媒體的進步及方便,很容易使人沉迷於社交網絡。當我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見到很多低頭一族,忙着「掃」電話,便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公眾餐飲的地方,家人聚餐時,各自各看手機也常見。不時從新聞報道中,亦看到沉迷社交網絡是引發家人衝突的其中一個原因。網上社交,或使用不同社交媒體,會否導致網絡成癮?下期通訊再與大家分享

 

合神心意的怒火

殷穎萱(關顧幹事)

    「上司針對我!佢覺得我有病就歧視我,欺壓我!」
    「班組員都唔聽我講嘢嘅,個個都無視我!」
    「你鍾意點就點啦,我只係組員,我啲意見唔重要㗎,你有權你話晒事啦!」
      有時事情發展不如期望,甚至發生不公義之事,有人會像電視劇般痛罵對方,大快人心,又有人會冷嘲熱諷,但這合乎神的心意嗎?我們的怒氣是否合神心意,則要看發怒的原因及回應憤怒事件的手法。
發怒的原因
      荷蘭心理學家尼科· 弗里達畢生致力於研究人的情緒,他認為情緒是一種「訊」, 它在強調一些關注點, 例如需要及目標,繼而促使我們為此而行動(Frijda,1988)。以一次耶穌發怒的事件為例 ( 馬可福音3:1 – 6 ):祂在安息日想要治好一名手枯的病人,卻被旁邊的法利賽人監視,準備以「安息日不能工作」之律法控告祂。耶穌便怒目看着他們,又因他們的心剛硬而憂傷。從此事可看出兩個重
點:一,憤怒不是單一情緒,通常伴隨着其他情緒,例如憂傷 (楊鴻濤,2011,頁32);二,透過綜合耶穌所經歷的情緒,我們可看出祂所關注的是「人有否以愛行善」。耶穌憤怒,不因人要陷害祂,而是因人本末倒置地以律法的字面意思去打擊行善之人。但憤怒之外,耶穌更是憂傷,因他所愛的世人仍未明這道理。由此可見, 耶穌的關注點不只在於「公義」,更是在於「愛」。源自於愛的憤怒才是義怒
(楊鴻濤,2011,頁51)。而這發怒的原因絕對合神心意!

     可是人的怒氣多是摻雜罪性。例如當別人不聽從自己的指示時,會覺得對方不尊重自己而發怒,但看不到自己的自大頑固,不懂以愛人的心先去理解對方的想法;在線上開會別人聽不到自己的發言時,會感到不被重視而發怒,卻忽略自己對人沒有寬容的愛心及耐性;甚至有人會因不合資格申請福利或資助而大罵不公,卻看不見自己的貪婪,未能以愛去明白資源的調配。人的關注點因罪而失去愛,與神所關注的背道而馳,故這些發怒的原因雖可理解,卻不合神的心意。

參考資料:
楊鴻濤 (2011)。《怒火Don’t燒》。台灣:傳愛家族傳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Frijda, N. H. (1988). The laws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3, 349–358.

愛協通訊

回應憤怒事件的手法

若我們是上述耶穌發怒事件中的主角,也許我們會痛罵法利賽人的假義。但當時耶穌只堅定地回了一句:「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可以的呢?」之後便繼續治病。此番話內容正面,扼要地帶出核心問題,若當時的人願意,便能因此而引發思考,學習貼近神的心意。與我們的手法相比,耶穌這回應更是在造就人、榮耀神。

若要與冒犯自己的人對談,楊鴻濤博士在《怒火Don’t燒》一書中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回應原則 (頁1 8 9 ),它們與聖經的教導不謀而合。現列出當中幾個重要原則讓各位參考。

1. 找一個安靜及私人的場景對談,切勿在大庭廣眾之下對談。(馬太福音18:15)
2. 對談內容要緊扣該次憤怒事件的核心問題,不要翻舊帳。(以弗所書4:32)
3. 對談是為了解對方,而非辯贏對方,或迫對方道歉。(羅馬書 15:7)
4. 集中表達自己受的傷害,而非對方的過失。即使批評對方時,語氣也要溫和及正      面。這可讓對方感到被尊重,更易接受批評,降低對方防禦強辯的可能。(以弗        所書4:15)
5. 切勿誇大問題,甚至威脅對方,因大部份的問題並非那麼嚴重。(箴言 13:3)

我們總會遇上令人氣憤之事,但發怒也要發得合神心意!求主助我們更多明白自己的關注點,反思有否貼近神的關注點。又求主賜我們智慧,回應憤怒事件時也能榮神益人。